《戊戌变法》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18-01-25 17:10来源:黄石六中 作者:梁宇勤 点击:
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就中国近代史体系来讲,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体现。戊戌变法是在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后代表近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历史的进步。在旧式农民运动、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方案。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从器物上升到制度层面。而戊戌变法的失败,使革命取代改良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思潮,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就世界近代史体系来讲,中国史是世界史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历史的发展时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外侵略加剧,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制度,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意识。推动了当地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戊戌变法是亚洲觉醒的一部分,代表着亚非被压迫民族斗争水平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学完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对历史已经具有一定的把握能力,但运用动知识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戊戌变法为选修内容,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加以教师适当的引导,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对历史具有同理心。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重点放在加强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提炼,理解改革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记住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公车上书”的时间、内容和戊戌变法的时间,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建立的政治团体和戊戌六君子,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变法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派的活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认识改革的重要和艰巨,树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2、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马关条约》谈判视频
通过梁启超对李鸿章及洋务派的评价,让学生认识仅仅学习科技不足以让中国强大,并介绍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梁启超这些后来被称之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人已经开始寻求枪炮以外的强国之路。
一、国难当头 书生奋起
学生自主探究:
1、“公车上书”发生于哪一年?其发生的导火索是什么?
2、参与“公车上书”的是哪些人?他们在上书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3、“公车上书” 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影响?
教师补充:康有为、梁启超及其维新思想,简单介绍光绪帝。
史海探源:在封建的旧中国,热血沸腾但无权无势的书生们如何掀起激荡全国的维新思潮?
教师点拨:19世纪末世界潮流和中国国情,总结变法符合世界潮流
感受历史:维新派和顽固派论战视频,感受变法不易。
教师过渡:来自顽固派的阻力这么大,是什么事导致光绪帝下定变法的决心?
二、锐意改革 百日维新
学生自主探究:
1、戊戌变法的导火索是什么?
2、在维新派推动下,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实行变法。这一年是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这次变法以用推行了103天,所以戊戌变法又称作 。
3、变法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上有哪些措施?
教师补充:瓜分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
教师点拨:变法措施及社会反响
角色体验:学生感受企业家、八旗子弟、旧式官僚、读书人对变法的评价
教师过渡:改革在赢得支持的同时,总会触犯部分人的利益,这要求改革者能调和各种矛盾,维新派在这方面做得怎样呢?
三、慈禧弄权 变法失败
课件展示:慈禧的“三板斧”(1、逼迫光绪帝免去支持变法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职务;2、要求授任新职的二品官员必须到太后面前谢恩;3、任命亲信荣禄担任直隶总督,统帅北洋各军)
教师讲解: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经过。戊戌政变的牺牲者?
学生回答:“戊戌六君子”
教师讲述:谭嗣同拒绝逃走、慷慨就义的经过。通过前面对戊戌变法内容和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师过渡:其实光绪帝是否向康有为下诏求救,袁世凯是否出卖维新派,史学界仍然有争论,但是不是袁世凯不出卖维新派,变法就能成功呢?
探究活动:变法失败的原因
资料一: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顽臣,变法之难如此。
——康有为
问题:康有为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资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失业者近万人。
——《梦蕉亭杂记》
问题:从当事人的回忆可以看出造成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戊戌变法期间,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问题:美国学者对戊戌变法提出了什么批评?
资料四:规模太光、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
——康广仁
问题:维新变法志士们为什么最终孤立无援呢?
资料五:明治政府花了十余年时间对原有的利益集团进行了妥善的安排……明治初年,中央政府官职的70%和地方政府官职的78%留给了原有的特权阶层。
——《政治失势、利益赎买与制度变革》
资料六:明治维新以后,原有的大名、公卿(后改称华族)、武士等丧失了俸禄,政府以公债作为补偿。
——《从明治维新看既得利益阶层的赎买前提》
讨论:对比中日近代改革的成败,想想要推行一场成功的改革需要注意什么?
总结:改革不易,但无论成败,勇于变革的人总让人尊敬。强调维新志士们这种视国家兴亡为己任、敢为中流砥柱变法图强的精神,正是让我们中国千年来历经苦难而不倒的民族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就中国近代史体系来讲,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体现。戊戌变法是在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后代表近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历史的进步。在旧式农民运动、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方案。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从器物上升到制度层面。而戊戌变法的失败,使革命取代改良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思潮,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就世界近代史体系来讲,中国史是世界史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历史的发展时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外侵略加剧,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制度,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意识。推动了当地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戊戌变法是亚洲觉醒的一部分,代表着亚非被压迫民族斗争水平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学完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对历史已经具有一定的把握能力,但运用动知识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戊戌变法为选修内容,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加以教师适当的引导,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对历史具有同理心。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重点放在加强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提炼,理解改革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记住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公车上书”的时间、内容和戊戌变法的时间,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建立的政治团体和戊戌六君子,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变法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派的活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认识改革的重要和艰巨,树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2、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马关条约》谈判视频
通过梁启超对李鸿章及洋务派的评价,让学生认识仅仅学习科技不足以让中国强大,并介绍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梁启超这些后来被称之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人已经开始寻求枪炮以外的强国之路。
一、国难当头 书生奋起
学生自主探究:
1、“公车上书”发生于哪一年?其发生的导火索是什么?
2、参与“公车上书”的是哪些人?他们在上书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3、“公车上书” 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影响?
教师补充:康有为、梁启超及其维新思想,简单介绍光绪帝。
史海探源:在封建的旧中国,热血沸腾但无权无势的书生们如何掀起激荡全国的维新思潮?
教师点拨:19世纪末世界潮流和中国国情,总结变法符合世界潮流
感受历史:维新派和顽固派论战视频,感受变法不易。
教师过渡:来自顽固派的阻力这么大,是什么事导致光绪帝下定变法的决心?
二、锐意改革 百日维新
学生自主探究:
1、戊戌变法的导火索是什么?
2、在维新派推动下,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实行变法。这一年是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这次变法以用推行了103天,所以戊戌变法又称作 。
3、变法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上有哪些措施?
教师补充:瓜分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
教师点拨:变法措施及社会反响
角色体验:学生感受企业家、八旗子弟、旧式官僚、读书人对变法的评价
教师过渡:改革在赢得支持的同时,总会触犯部分人的利益,这要求改革者能调和各种矛盾,维新派在这方面做得怎样呢?
三、慈禧弄权 变法失败
课件展示:慈禧的“三板斧”(1、逼迫光绪帝免去支持变法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职务;2、要求授任新职的二品官员必须到太后面前谢恩;3、任命亲信荣禄担任直隶总督,统帅北洋各军)
教师讲解: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经过。戊戌政变的牺牲者?
学生回答:“戊戌六君子”
教师讲述:谭嗣同拒绝逃走、慷慨就义的经过。通过前面对戊戌变法内容和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师过渡:其实光绪帝是否向康有为下诏求救,袁世凯是否出卖维新派,史学界仍然有争论,但是不是袁世凯不出卖维新派,变法就能成功呢?
探究活动:变法失败的原因
资料一: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顽臣,变法之难如此。
——康有为
问题:康有为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资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失业者近万人。
——《梦蕉亭杂记》
问题:从当事人的回忆可以看出造成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戊戌变法期间,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问题:美国学者对戊戌变法提出了什么批评?
资料四:规模太光、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
——康广仁
问题:维新变法志士们为什么最终孤立无援呢?
资料五:明治政府花了十余年时间对原有的利益集团进行了妥善的安排……明治初年,中央政府官职的70%和地方政府官职的78%留给了原有的特权阶层。
——《政治失势、利益赎买与制度变革》
资料六:明治维新以后,原有的大名、公卿(后改称华族)、武士等丧失了俸禄,政府以公债作为补偿。
——《从明治维新看既得利益阶层的赎买前提》
讨论:对比中日近代改革的成败,想想要推行一场成功的改革需要注意什么?
总结:改革不易,但无论成败,勇于变革的人总让人尊敬。强调维新志士们这种视国家兴亡为己任、敢为中流砥柱变法图强的精神,正是让我们中国千年来历经苦难而不倒的民族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下一篇:没有了